土地包含了生物圈垂直上下的所有属性,所以对土地的认知,一定要认知它的生态属性,即生物圈。土地资源,则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虽然从业者能够普遍认知土地具有系统性,但我们的规划管理却缺乏系统观,“多规合一”的落实面临诸多难题。所以,规划管理实践需要有新的理论和方法来支撑,来充分理解和体现土地资源的系统观、整体观。
土地包含了生物圈垂直上下的所有属性,所以对土地的认知,一定要认知它的生态属性,即生物圈。土地资源,则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虽然从业者能够普遍认知土地具有系统性,但我们的规划管理却缺乏系统观,“多规合一”的落实面临诸多难题。所以,规划管理实践需要有新的理论和方法来支撑,来充分理解和体现土地资源的系统观、整体观。
l土地资源利用的格局与过程耦合
一是土地利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气候变化会影响土地利用的变化,土地利用变化也会影响区域乃至于全球气候。所以,既要考虑气候变化如何驱动空间地理格局和过程的变化,也要土地利用格局如何作出反馈。二是土地利用与生态水文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影响了区域的水平衡和水资源动态。所以要认识不同土地类型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规律,了解生态水文过程相互作用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现实。三是土地利用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活动导致景观格局变化、异质性增加、生境破碎化,这需要更有效地对自然栖息地开展整体保护,通过保护景观多样性实现保护物种多样性。
l土地格局—生态过程—生态服务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是把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耦合在一起的桥梁。目前存在尚未解决的基础性问题: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缺乏可靠的生态学基础,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尺度特征的匹配是研究难点。一是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形成机理。二是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土地资源管理。如有些生态系统需要恢复,有些生态系统需要保护,有些生态系统是需要进一步优化并提高其服务能力。三是明晰土地系统的可持续评价指标,提出可持续目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要求以及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l土地系统和国土生态安全
一是整体性、区域性、动态性是生态安全的根本特性。整体性方面,生态安全与经济安全、粮食安全和社会安全同等重要,不可分割;区域性方面,要保障生态脆弱区、自然保护地以及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相互关系;动态性方面,不同气候情景和社会经济发展情景对未来生态系统的影响差异很大。二是优化生态安全格局。探索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协同路径,明确区域自身发展的区域联动效应,认识生态安全保障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本文根据201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所作报告录音稿整理,原文敬请阅读2019年《中国土地》第12期)。